地质信息中心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地质信息中心主任简介

 

张会琼,女,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地质信息中心主任。

 

2008年07月至2015年3月,在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任地质处副处长、工程师。

 

2015年03月至今在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任科技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张会琼同志长期工作在地质调查以及科技管理一线,主要从事成矿规律、找矿预测及地质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项目1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其中一等奖2项,“358”找矿成果一项。2018年获得第九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2017年获得十六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公开发表文章34篇,著作1部,是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科研和地质调查杰出代表,在地质科技创新实践中得了突出成绩。

 

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成果突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先后主持或参与主持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全国危机矿山勘查理论方法与技术总结”、国家973项目“后碰撞过程壳幔物质交换与成矿”课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计划项目“新疆铜多金属矿集区矿产调查评价计划项目”、“内蒙古大井锡铜矿床找矿预测研究项目”、“新疆哈密市卡拉塔格铜多金属矿调查评价”、国土资源部行业科研基金课题“卡拉塔格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与靶区评价研究”、老矿山项目“老矿山找矿成果跟踪综合集成”和“有色金属矿组老矿山资源潜力调查报告评估汇总”等项目,在东天山卡拉塔格成矿带识别出VMS型、斑岩型和铜镍硫化物型三类成矿系统,提出了找矿预测标志,基于Micromine软件开展矿山已知矿体深边部成矿预测,提出找矿靶区5处,通过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提出区域成矿预测区15处,在矿山深边部取得找矿突破,探明资源量(122b+332+333)铜135324吨、锌金属量81141吨、金1994.19千克,扩大了卡拉塔格整装勘查区找矿潜力。找矿预测成果为我院和中色地科公司在卡拉塔格矿集区的选区立项、新区和矿山深边部的找矿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延长了矿山寿命,经济效益显著,由此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新疆“358”优秀成果奖。在内蒙古大井矿床建立了大井式多金属脉状矿床“浆-裂-期-带”四位一体的成矿模式,识别出在大井矿区西北部存在斑岩型矿化,建立了成矿模式,并对矿区本身和矿区外围进行了科学预测。对预测靶区的钻探验证,新增金属量Sn 8484.57吨、Cu 66185.72吨、Pb+Zn 112360.59吨、Ag 385.55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新领域探索取得重要成果。为支撑矿产资源基地和绿色矿业发展,在院和地调局有关领导的指导下,牵头组织完成了“新疆东天山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和“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2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二级示范项目的立项,作为第一负责完成“新疆东天山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的立项答辩,获得专家认可。通过项目实施,在矿产地质调查。地质环境调查和绿色技术经济评价等综合调查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参与主持编写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业务中心—“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实施方案并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专家论证。受中国地质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的委托作为“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编写组骨干参与编写,并2次汇报答辩,通过专家论证,同时在项目所属工程内部进行宣讲。参与编写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三项—中国铜、铅锌、铝资源调查报告并出版。

 

(3)地质科研勘查工作成果突出,获得多项科学技术奖。作为项目骨干参与的项目“吐哈盆地南缘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成矿条件研究与找矿靶区评价”、973项目“后碰撞过程壳幔物质交换与成矿”分别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内蒙古大井锡铜矿床找矿预测研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以及北京企业评价协会科技创新奖,“新疆哈密市卡拉塔格铜多金属矿调查评价”获新疆“358”项目优秀成果奖”,“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大梁地区金银多金属矿调查评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2 -2013年,连续两次被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评为“十佳员工”。作为团队负责人,2015年获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创新团队奖”,2016年获“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奖”,2017年获得十六届中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2018年获得第九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为单位业务发展做出了贡献。

 

2018年12月29日 12:1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