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986-1990年)
我院在“七五计划”期间,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子课题共计 15 个。
1. 华北地台北缘及以北地区铜铅锌矿区域成矿规律找矿靶区优选及定量找矿模型研究(75-55-03 课题)
本院(所)为课题主持单位,并承担课题所属的 2 个专题和 2 个子专题。课题主要研究中国北部铜铅锌矿产的成矿规律、成矿模型、找矿方向及找矿靶区优选,为“八五”及更长远期间在该地区找矿提供理论依据。经过近 5 年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成矿-找矿新思路,判别成矿潜力的地质新标志和找矿新方法,提出了成矿远景区 53 片,其中一些地区可望找到大、中型铜或锌矿床或为老矿山找到新资源。在成矿理论上提出若干创新性见解。主要有:(1)确定本区成矿的最佳时代侵入岩和最佳时代地层并指示中—酸性杂岩体群和矿源层;(2)提出区内层控矿床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近程火山成矿与火山岩的分异、分相关系密切,远程火山成矿的标志是地层建造组合;(3)发现大兴安岭地区有一条近南北向的陆相火山成矿带,由六条北东向、一条东西向的亚带所组成,扩及辽、吉、黑及内蒙中部;(4)用小比例尺重磁资料结合地质解释推断矿产分布取得新的认识;(5)根据成矿特点、找矿标志、地球化学场特点,建立四个重点区的定量找矿模型;(6)运用矿床地质、同位素地质、包裹体地质综合研究,提出硫同位素和包裹体流体类型判别矿床成因类型的新指标,把同位素地质和包裹体地质研究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学术和应用水平。1992 年获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2. 华北地台及其以北地区铜多金属找矿远景研究(“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75-55-03 课题的专题)
承担单位为黑龙江地质勘查局和我院(所)。本院重点承担满洲里一新巴尔虎右旗铜多金属成矿带岩体判别标志的研究。
在内蒙东北部的满州里—新巴尔虎右旗铜多金属成矿带和黑龙江东部的鸡东—东宁铜多金属成矿带两个选区内,主要进行了铜、钼、铅、锌、银、金矿产的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成矿系列、找矿标志的研究。通过近 5 年的工作,在这两个基础工作研究程度很低的边远新区,在控矿地层、构造格局及火山一岩浆演化旋回等基础地质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新成果,总结出成矿规律,经过实践验证,建立起区域成矿系列(模式),厘定了乌奴格吐山、甲乌拉两个典型矿床模式,总结出已在生产中使用并取得突出找矿效果的 6 条找矿标志和 6 条岩体含矿性判别标志,指出“八五”乃至更长时期内在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成矿带内具有巨大找矿潜力。该专题向国家提出一条白银成矿带和形成东北边陲新的一处铜多金属矿产工业基地。该项成果在厚覆盖区找矿科研方法、见效速度和取得的银、铅、锌、铜储量等方面成绩突出,1991 年获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3. 内蒙东部锡多金属矿找矿前景研究(“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75-55-03 课题的专题,1983-1986 年)
承担单位为华北地勘局和我院(所)。该专题通过大量地质调查研究,采用多种技术方法,地质物化探有效结合,协同攻关,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在华北地台以北的我国境内,确认有望的锡多金属成矿带的标志为:(1)燕山期活化的华力西末期地槽褶皱带;(2)有燕山构造层和前燕山构造层交错出露;(3)华力西期至燕山期的双模式火山—侵入活动发育,伴有锡多金属矿化;(4)成矿高峰期在燕山早期末。
在多金属成矿带内,含锡和不含锡的矿带的空间分布大体与三级大地构造单元分区一致,工业锡矿条分布在矿带内深断裂最发育的部位,较大工业矿条赋存在以侏罗系底界表征的隆凹构造界面靠基层一侧的低序次断裂之中,赋矿围岩以二迭系为主。双模式岩浆建造的演化导致锡石—石英—碱铝硅酸盐和锡石—硫化物—铁铝硅酸盐两个锡矿成矿系列的形成,前者与酸性,后者与中基性岩浆建造共生。与演化完善的中基性岩浆建造有成因联系的大型锡石—硫化物矿床是最佳工业矿床类型,也是找矿的主要对象。
报告系统地提出了锡矿幔源成矿理论,锡矿找矿模式和勘探方法系列,对中生代活化区锡多金属具有重要借鉴指导作用。提出成矿预测区 21 个,其中最佳的 5 个,有利找矿地段 45 个,其中最佳 10 个,经验证,找矿取得重要进展,1991 年获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4. 重点成矿区带找矿信息综合处理方法及应用研究(“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75-55-10 专题,1986-1990 年)
承担单位为我院(所)、华北地勘局、湖南地勘局、江西地勘局。开发研究了一套多源地学数据图像显示、特征增强和多源找矿信息复合提取的综合图像处理方法,并在物化探数据处理系统支持下,基于地质数据多变量统计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多变量数据的图像模式分析技术,编制了专用的地学数据图像处理程序,建立了 VAX 机—微机图像处理系统。同时在方法技术边开发研究边推广应用的基础上,结合重点找矿区的隐伏矿床预测,提出了一套以多源地学信息为依据,从分析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入手,总结成矿规律,建立综合信息预测模式,进而应用类比方法优选靶区的工作程序,为近代高科技在成矿预测工作的应用开创了一条新路。
基于多源图像信息的综合解释,对内蒙东部锡多金属成矿区的深部构造格架及不同成因系列岩浆岩带的赋存特征和成矿专属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幔型控矿和岩浆岩时空演化为特征的成矿模式;提出湘南香花岭矿田受北西向隐伏基底断裂控制,在浅部盖层表现为多期构造运动发展、迭加形成的莲花状旋卷构造,而深部隐伏岩基具三层结构的新认识,并据此建立矿田 Sn、W、Pb、Zn 多金属矿地质环境及环套三级成矿预测系统;同时对赣东北德兴及外围区域范围深大断裂和隐伏岩浆岩带的展布和成矿作用长期活动部位进行了圈定。以综合信息预测标志为依据,在不同地区共选出 11 处找矿靶区,均取得明显地质找矿效益。1991 年获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5. 中国东部主要有色金属矿床中伴(共)生金(银)赋存规律、成矿条件及远景研究(“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75-55-04 课题的第 8 专题)
承担单位为矿产地质研究院、中南工业大学、本院(所)、江西地勘局矿产地质研究所、广东地勘局矿产地质研究所、吉林有色金属矿产地质研究所。通过四类 13 个矿床的金(银、钯)储量及远景储量计算,获得金 31t、银 96t、钯 3.6t;提出了伴生金找矿远景区 16 个,找矿靶区 12 个;根据系统工作的 30 个矿山金的赋存状态研究成果,提出了提高伴生金回收率的建议,被生产部门采用;提出的有色金属矿床中伴生金的三个评价公式,为伴生金赋存状态工艺性质研究提供了综合评价方法;根据系统收集到的约 600 个伴生金银矿床资料,建立了“全国伴生金矿床地质数据库”,为今后更好地发挥这些成果的作用,提供了检索手段;划分的伴生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和工业类型,具有理论和实用意义;系统归纳的伴生金矿床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从宏观上论述了所划分的四大成矿域,8 个成矿区,18 个成矿带的展布及其地质特征。在成矿域、区、带的划分上除传统的滨太平洋、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三大成矿域外,新建立了晋、陕、川、黔过渡成矿域,阐述了岩浆活动以及不同构造层的控矿作用。总结的各类有色金属矿床中伴生金的赋存状态、金的工艺矿物学及可选性研究等,为综合回收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项成果对今后推动伴生金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991 年获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6. 华北地台北缘隐伏层控铅锌矿床找矿靶区的综合物化探方法的应用研究(“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75-55-05-03,1986-1990 年)
承担单位为本院(所)、华北地勘局、辽宁地勘局、吉林地勘局。
收集整理了内蒙东部、辽宁东部至吉林南部区域航磁、重力及分散流普查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数据处理及综合编图;对内蒙东部重磁、化探资料建立了数据库。这些资料对今后在这两个地区进行普查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通过区域物化探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总结了各种隐伏地质信息、矿床产出部位的物化探异常特征,预测了隐伏的区域各级构造格架,了解了各个地区岩浆岩与矿化的关系及矿层的展布情况,预测了隐伏岩体,各种矿化分区、分带情况。研究总结了内蒙大井锡铜多金属矿体、辽宁青城子层控型铅锌矿床、吉林荒沟山铅锌矿床物化探综合找矿模型、普查方法及异常评价指标,据此,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进行了远景区预测。
针对各地区隐伏矿的控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先后试验了多种物化探新方法及物化探数据处理技术方法,有效后即投入生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寻找隐伏矿的最佳物化探方法系列。提出了 23 个找矿远景区,经过其中部分地区进行详查,已形成深部找矿评价区 7 个,其中,发现中、小型矿床各 2 处;对大井矿床及外围进行找矿预测,发现了大井南矿带,新增远景金属储量 56 万多吨,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该成果为成矿区(带)找矿、靶区的优选提出了一套较好的方法。具有较高理论和实际意义,在运用综合物化探方法寻找隐伏 Sn 多金属矿床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991 年获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7. 阿尔泰山南缘铜、铁多金属成矿带地、物、化探综合研究及找矿靶区优选(“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75-56 项 I2 课题,1987-)
有色总公司和地矿部所属有关院所、院校于 1986 年向新疆 305 项目投标联合中标。课题负责单位为本院(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参加单位为新疆地勘局地质研究所、706 队、物探队,新疆地矿局四大队、新疆地科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昆明工学院。课题设立 10 个专题,本院承担 2个专题(I2—3、I2—10)。该课题采取科研、勘查一体化形式组织联合攻关,其主要成果:
在麦兹地区发现并勘查了一个大型铅锌矿床(可可塔勒矿区),提交并经审核确认的铅锌储量 254.1万吨;提供普查评价和勘探基地 6 处。
在矿床地质和区域成矿规律方面取得新认识。在阿尔泰山南缘区域,建立了两种成矿环境;划分两个成矿带;建立两个主要含矿层位(中泥盆统和下泥盆统)和两种矿床类型(阿舍勒型铜锌矿床和可可塔勒型铅锌矿床)。
研究了区内泥盆系火山岩的含矿性,查明了火山活动特点、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区内富钠低钾火山岩系列与铜锌矿有关;而富硅、钾大于或近于钠的火山岩系列与铅锌矿有关。火山建造分异程度高及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厚度大的地区具有矿化发育好、矿床规模大的特点。提出火山角砾集块岩和近火山机构等可作为重要找矿标志。
采用了先进的找矿技术。如应用瞬变电磁法快速有效地评价块状硫化物矿床;用微量元素组合特征,简易快速地评价“铁帽”的找矿前景;根据大量物化探资料建立了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找矿模式和评价准则。
该项研究在地质分析与瞬变电磁法相结合快速寻找盲富矿体及应用动态矿化影象分析进行资源总量预测两个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4 年由本院(所)代表有色总公司所属单位承担该课题完成的科研成果向总公司申报评奖,获有色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8. 额尔齐斯火山岩及其含矿性研究(“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 75-56 项 I7 课题,1986-1989 年)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本院(所)、西北有色金属地质研究所、新疆地勘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通过大量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本院(所)承担课题取得了如下基础地质研究成果:
(1)该区火山岩是额尔齐斯深大断裂北侧的西伯利亚板块与南侧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碰撞的产物,共由两个火山岩带组成,即北部(以额尔齐斯深大断裂为界)南阿尔泰褶皱系的以酸性钙碱性为主的泥盆系火山岩带;南部北准噶尔褶皱系的以基性-中性为主的早泥盆-二叠火山岩带。
(2)南阿尔泰火山岩带由三套火山岩建造组成,即钠质细碧角斑岩系建造,安山英安岩类—流纹岩建造、钾质粗面岩—钾流纹岩建造,它们均属钙碱性系列,前两套岩系分异良好,其酸性端元是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含矿岩类。其中钠质火山岩类具有双峰式火山活动特征。
(3)根据岩石含矿性研究,划分出两个火山岩成矿带,即北部阿尔泰多金属、铁成矿带和南部北准噶尔金、铜、铜—镍成矿带。优选出 4 个一级成矿远景区,2 个二级成矿远景区,3 个三级成矿远景区;提出两个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有利找矿靶区,即乌拉沟地区寻找块状硫化物矿床、也克沙尔布拉克寻找构造破碎带控制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