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院六十周年有感
马力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前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已经走过六十周年。在举院欢庆之际,我以极其热情而高兴的心情,向院领导和全院职工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过去曾一起工作和离退休的院内外朋友们表示最亲切的问候。
十年一庆已成为院里一件大事,四十周年、五十周年都举办的隆重热烈,不仅举行了庆祝大会,还出版了建院发展史志和纪念文章等专著,都很有纪念意义。同样,六十周年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院领导极为重视,组织座谈筹划庆祝事宜,要求我写一篇有关建院变迁的感文。确实,事过几十年了,手头缺少实际资料,又离休20多年,对院情工作了解甚少,加之年岁已高,提笔忘字,实难写出一篇自己满意的文稿。尽管如此,对于在院工作几十年的老科研人员而言,经历过不同时期变化的工作体验,回忆一些往事片段和感受,责无旁贷,作为院庆六十周年之纪念。
一、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的建立、恢复和发展
(一)建院(所)六十年发展的概述
自1955处建所以来,随着不同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发展冶金有色金属工业的需求,在上级隶属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具体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共同努力。认真执行上级指令的科研方针任务,密切结合地质找矿实际,经风雨,见世面,求发展,作贡献,在诸多方面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使人称赞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重要工作成就。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时合时分,时快时慢,时起时落,时兴时衰的变化过程,走了些弯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工作进程,尤以文革期间破坏最大,损失严重,但从总体来看,发展是主要的,波浪式地向前发展的。
特别是1979年恢复冶金工业部(冶金部)北京冶金地质研究所后,新建所址于京郊北苑,全所职工在边建所、边科研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加速进程,齐心努力,取得了所址建设与科研成果的双丰收。1984年划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有色总公司)领导,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决定》公布,为院(所)科研改革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全所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科研工作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成为科研环境基本稳定、人员结构比较合理、具有矿产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特色,有着国内外影响的一个兴旺发展的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后有简述)
(二)成立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重工业部设地质局。1952年9月任命高扬文局长负责领导组建中央有色金属工业局,随后从东北有色金属管理局和东北地质调查所等单位调一批地质技术人员,由地质处长组织一支地质队,赴山东张店丰水铝土矿区开展地质勘探,以解决恢复山东铝石生产之急。1953年5年又组织三个中央地质队,分赴江西钨矿、云南易门铜矿和会泽铅矿进行矿区地质勘探。与此同时,一些省区迅速成立了地质勘探公司,初步形成了部属全国冶金地质勘探队伍(冶金地质)。
1954年初,重工业部为提高地质勘探工作水平,学习前苏联地质勘探经验,在京举办一期高级地质训练班,召集各地质勘探公司和地质队的地质负责人集中进行培训。聘请北京地质学院的几名前苏联地质教授讲成矿基础理论课程,由重工业部专家局的一些前苏联地质勘探专家们,分别讲授了矿产地质勘探工作性质、矿产类型、规程规范、手段方法以及地质管理等经验,通过几个月较系统地学习,普遍感到内容丰富,受益匪浅,有利工作。
对此次培训,部局领导非常重视,在结业最后组织一次较长时间的地质工作研讨会。结合地质队伍工作现状,如何提高地质勘探工作质量,解决当务之急等重大问题,大家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其中有些问题,领导当场作出决定,如加强地质科学研究建立三级科研体系问题倍受重视。即建议部属成立北京地质研究所,各省区地质勘探公司组建地质研究所或地质研究室,各地质队设地质研究组,分别开展全国性、省区性和矿区性的地质科学研究工作。会上领导决定下文速办,其解决问题速度之快、决心之大深受教益。随后,在矿物原料研究所的基础上,先后从中南矿冶学院、南京大学、重庆大学等大专院校分配一批毕业生,充实了地质科研力量,扩大了专业研究范围,购入了一批仪器设备,于1958年更名为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在上级大力支持下,并派前苏联地质专家B,N.米西金驻所指导,先后完成了大量地质勘查科研任务,提供大批科研成果,服务于冶金工业的需求和冶金地质工作的发展,建成了一个国内一流的北京地质研究所。
(三)恢复北京冶金地质研究所的曲折
谈起此事,还得从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富铁矿找矿会战说起。1974年我调任参加冶金部天津地质调查所的组建工作,又参加全国富铁矿会战科技协调六人小组工作。同时,相关部委倍加重视,都成立了会战领导小组,我又兼任冶金部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1975年中澳建交后不久,参加中国地质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考察富铁矿等矿产,可见政府重视程度。
1977年,冶金部决定由地质司副司长余忠为总指挥,组织河北张家口富铁矿会战,我任副总指挥兼科研大队长,办公室设在宣化。1978年结束会战后,冶金部又决定由我组织冶金部富铁矿会战办公室,设在京东燕郊第一地质勘探公司院内。从各有关地质勘探公司借调十余人集中办公,负责组织指导会战的调查规划和综合研究等具体工作,经常向地质司领导汇报请示,联系非常密切。
有一次朱国平司长专门找我谈及恢复北京冶金地质研究所事宜。他说,现在冶金部在京院所都建总院总所,如矿冶研究总院、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钢铁研究总院、情报研究总院等,唯独缺少一个北京地质研究总所。经反复几次研究提出,首先在北京首都钢铁公司地质勘探公司成立首钢地质研究所,从桂林地质研究所抽调一批技术骨干的方案,要我负责与首钢地质勘探公司领导沟通商谈。经反复多次讨论和请示首钢总公司,得到总经理周冠五和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安朝俊等领导的积极支持,最后决定向北京市人民政府申报,得到北京市郑天祥副市长批复同意,开始筹建首钢地质研究所。提出调人名单,朱司长亲自去桂林矿产地质研究所与领导商讨调人名单,稍有改动,最后确定调技术骨干73 人和天津地质调查所2人,共75人作为首批调入名单申投北京市政府批准调入,宣布成立首钢地质研究所。
与此同时,冶金部也经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报告申请,得到五位副总理的批复同意,国家科委下文通知冶金部。暂于红庙租一小楼筹办。始过不久,突如其来的与恢复北京冶金地质研究所生存相关的大事发生了,有人反映恢复北京冶金地质研究所是重复建设的问题,刊登于领导内参上。当时中共中央总书记看后,提出大意是批评重复建设的错误,应严加处理的指示。一时心惊胆战,不知所措。经研究,冶金部上报了说明事由,检讨错误,并提出具体处理意见的报告。大意是俭朴建所,办公室由冶金部内部调给,建些家属宿舍,力求精干,定额150人。报告送国家科委方毅副总理同意,转送中共中央总书记看后批复改了就好。随之国家科委下文同意报告通知冶金部。事不宜迟,冶金部决定所址建在郊区北苑就地速建。对此重大问题的妥善解决,更加鼓舞全所职工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增强加快建所的信心。
(四)接待红卫兵串联的故事
1963年3月,我负责一个援助越南地质专家组,承担越南古定铬矿镍钴物质成份研究课题,1964 年以来,由于美国军队轰炸越南北方,奉令迅速结束野外调查取样工作,室内工作转入国内进行,并接待培训三名越南地质进修实习生的学习。1965年,正当调齐人员开展工作不久,文化大革命红卫兵大串联开始,所领导决定由我负责组织接待指挥部并任总指挥,在冶金部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协调各项工作。在总动员时,强调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接待一定要做到热情周到,有如亲人,全力以赴,万无一失。对此所领导非常重视,进行政治动员,调配青壮人员,制定执行规则,完善后勤准备。冶金部总指挥部还调配一些解放牌新卡车,从各厂矿又借调一些汽车司机参加接待工作,组成一支年轻有素的接待队伍。不久,一批又一批红卫兵轮换来所,住得招待所和礼堂满满的,食堂几乎昼夜供餐,汽车随时接来送去,真是一片紧张而热闹的景象。其中集体大型活动较多,有两次参加全国性的大型活动,发生至今使人难忘的两起惊险安全故事。
一是毛主席在天安门检阅红卫兵。接到通知后,迅速进行组织动员,宣布纪律和编组训练。由于这批红卫兵多是初中学生和几个小学生,为了安全顺利通过天安门,我们采取了有在职人员参加陪伴以防万一。当日按规定早起到指定地点排队,但距天安门较远,加之学生多是初到北京又参加检阅,非常兴奋,甚者一夜难眠。随着队伍的前进,当快到天安门东侧时,忽然有两个小学生体力不支寸步难行,怎么办?立即组织在职人员轮班背着安全通过天安门并接受了检阅,真是红卫兵们激动高兴,而职工却精疲力竭,可以说当时心急如火,紧张万分,未出事故,实乃万幸。
二是参加在工人体育场举行的歌舞烟火联欢晚会。红卫兵串联是几日一换,来自许多单位,也有少数个体,都是很小年龄,个性活力很强,管理难度较大,每批都要重新组织,大型活动尤为谨慎,包括发放住址、车号、班组、时间、负责人的通知卡。万万没有想到惊险事件还是发生了。当晚烟火结束临近散会时,一位桂林卫生学校的小女同学单独去厕所,回来正赶上散场失散。小组同学发现报告,一时心急紧张到处寻找,直到场内外空无一人尚未找到,决定留一辆汽车和一位她同班同学继续找寻,并请体育场保卫人员协助全场查找,终于有人在一垃圾洞里听到哭声,经同学叫她姓名果真是她,出来后与同学拥抱喜泪而出,原来是散场时她找不到队伍害怕而藏于此处,想天亮再返回,真是悲喜交加,转忧为安,安全收场,永记难忘。
在这里之所以回忆这段往事,是因为全所领导、职工真正做到了上下团结一致,工作全力尽责,服务热情周到,无误安全保护,圆满完成了接待政治任务,被评为先进单位,很有历史意义,作为史料不该忘记。
二、建院六十年的两段盛势
六十年来,全国经历过中央计划经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发展时期。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所)也曾发生过两次消失和两次恢复的变化过程,同时也出现两个兴盛发展时期。
(一)计划经济发展时期的盛势
建院(所)后的几十年中,经历了合并分开的多次迁址,使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家比较共识的是六十年代初中期,从矿山研究院分出后迁至管庄前冶金干部学校旧址后,工作相对稳定 和队伍发展最快的兴盛时期。我在庆祝建所四十周年,写过一篇《简忆兴盛时期的北京地质研究所》的纪念文章,赞扬这一段的盛事,此文不再重复。只想从成功办所的首要因素人才这一侧面简介这一实际情况,以有助史料的积累和补充。
新中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百业恢复待兴,人才贫乏短缺。冶金工业发展的地质尖兵,矿产勘查所需的地质技术人才更是迫在眉睫。可见,此时此情决定恢复发展北京地质研究所多么不容易。但是,在冶金部的领导和有力支持下,经过全所职工勤奋努力,艰苦奋斗,仅用几年的时间,把研究所发展成为一流先进的地质研究所,其发展速度之快,研究成果之多,工作成就之大,颇受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相关地质单位的赞同。究其原因关键是聚集了各类地质勘探专业大批科研骨干人才,组织机构健全,专业学科配套,仪器设备齐全,人才分配有力。当时领导有党委书记刘晓彤、副书记左原,所长武建勋、副所长康永孚、任新华、马力。下设政治部、科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室下设科。研究室有矿床室、岩矿室、物探室、化探室、分析室、勘探技术室、选矿室、情报室、图书资料室和机修车间等,研究室下设专业组,如矿床室有有色金属组、黑色金属组、稀有金属组、勘探方法组等。科技人员是多期、多批、多层次调入和分配来的,其组成大体是:
1.高级工程师有金耀华、王述平、康永孚等,他们都是老一代地质专家,建国前毕业于著名的北京大学,有着高水平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际经验,都是在国内有影响的地质专家。承担着重点研究课题,指导科研专项和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工作,起着地质领先和发挥导师的作用。金耀华曾任主任工程师,王述平曾任室主任。
2.工程师有王之田、马力、邢抚安、贺永康、王敬尧、熊光楚、欧阳宗圻、段兆庆、万杰、张志远、杨春发等,他们都是建国前后各大专院校毕业的地质、物探、化探、分析、勘探技术的早期参加工作的专家,也具有基层地质找矿勘查实际工作经验,是各专业的技术骨干,培养新人的师长,承担重大科研课题任务,起到了建设专业学科发展和组织指导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有些曾任研究室的主任或技术负责。
3.科研带头人。主要是从50年代中后期从全国各大专院校分配来所的大学毕业生,如首批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的李章大、吕志雄、黄敬开等;从南京大学毕业的施林道、鲍世强、吴毓辉等;从重庆大学毕业的姜齐节、何知礼、杨德昌等,以及从北京大学毕业的王绪椿。同时先后从外单位调来一些主力有唐瑞才等。特别是冶金部首批选派赴前苏联进修学习的在职人员张超、勇俊龙、杜汉中,马力、王敬尧、陈远盘等,多分期调入研究所,只有林根芳和刘光录返回原单位工作。从此,更加增强了科研主要力量,提高了科技技术水平,承担着科研课题的带头人,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4.科研人员。60年代初中期,从国内国外分配来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留学生、大专生和中专生,少者十余人,多者上百人,实难回忆全部姓名请谅解。首先是一批前苏联留学毕业分期分配来所的有李静三、李慈云、金尚麟、陈明扬、张待时、张建枢、刘丁昌、张一衡、徐涛、李振潜、陆波等,几乎国家分配给冶金部的地质专业留学生名额全部支持了北京地质研究所的快速发展和充实科研力量等工作。与此同时,分年度多从中南矿冶学院、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专科学校等院校分配大批毕业生,曾任所长的陈振玠、雷新民、刘东升等,都在其中。仅1965年我奉命去西北地质勘探公司商议,接回研究所在燕子砭铜矿地质队实习锻炼一年的新生就有近百人之多,累计全所职工最多时达500人。其中,绝大多数为老中青相结合的科技人员。青年人求知愿望强,学习热情高,工作进步快,不久他们就成为科研主力,对研究所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强化推动作用,成为后续有为的新生力量。
(二)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的盛势
宣布北京冶金地质研究所恢复时,我在北京北方工业大学由冶金部主办的科研院所长研究班学习,结业学习后回到红庙临租所址,经介绍我是筹建领导人之一,同康永孚、徐常山、郝凤江分工负责。虽经一段曲折变化,最后决定建所北苑,除少数领导、职工在红庙办公外,从首钢地质研究所和情报总所调来近百名科技人员只能原地工作,全所四处分散给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回忆恢复建所的35年来,随着隶属关系多次变化,大体经历了建所、改革和创新三个发展阶段。前四年是在冶金部领导的初建阶段,依据所址平地而起的迫切需要和科研人员积极热情的工作期望,我们采取了边建所、边科研,实现建所与科研两不误的方针。可巧,一批从美国、荷兰等国进口的大型仪器到货,无处进行安装检查和验收使用,只好临时借用河北燕郊地勘一公司房屋开展工作,人员每日乘火车早出晚归,克服困难,勤奋努力地完成了验收检查任务,收到了良好效果。而北苑工地修建的五栋平房和三层分析测试小楼先后竣工。虽然新址条件简陋,尚缺少职工宿舍,每日班车接送,自带饭盒,但职工从无怨言,深感有所可依兴奋足矣。必须肯定徐常山同志在初期建所中,始终居身工地,废寝忘食,带病指挥,提前完成任务,功不可末。
1984年,划属有色总公司领导后,更名为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正式任命王绪椿为党委书记,马力为所长,梅友松、韩广斌为副所长,姜齐节为总工程师,康永孚为技术顾问,郝凤江为调研员。根据上级规定,研究所是有色金属矿产地质找矿勘探的全局性的科研咨询机构的建所方向和任务,组织设所长、科研、后勤三个办公室和六个研究室、一个数据库。并根据上级指示,组织挂靠物化探、地质经济、数学地质四个中心,一个情报网和其他设置等机构,负责有色地质全局性的地质专业指导和规划管理。随后,分期分批批准的家属二、三号楼和科研大楼竣工,广大职工搬入新居和办公于科研大楼,科研条件大有改善,工作生活基本稳定,各项工作走上正规。科技人才逐步充实,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分配来所,发上个月在院工作的科技主力王京彬、付水兴、缪远兴、陈伟民、王军升、王书来、王玉往等,有色地调中心的领导杨兵、王寿成、李利民也在其中。送出培养深造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的研究生有王京彬、付水兴、王寿成、张建敏、王冠龙、曲丽莉等。新生调入同时,本着有进有出、人才交流的原则,先后向上级有关部委选送了一批干部和调出一批地质技术人员,初忆达150余人,有些人担负重任或单位骨干。虽然人员流动较多,但研究所内科技人员始终占在编职工的80%,始终保持一支能打硬仗的骨干人才队伍,这是得以长期旺势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科研工作中,在规划咨询、地质经济、矿床地质、区域找矿、勘探技术、分析测试,以及地质信息处理等研究领域,科研项目不断增长,研究成果成绩显著。据统计,仅从1981年至2005年间,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黄金局和有色总公司等有关部委的重要科研项目共399项,其中“六五”规划期间84 项,“七五”期间81项,“八五”期间98项,“九五”期间89项,“十五”期间47项。同时,获得不同等次的国家级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共计99项,占科研项目399项的四分之一。出版专著37部,内部出版19本,受上级委托组织编写出版的44本。
在科研体制改革方面,随着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全国科研单位体制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在有色总公司统一部署领导下,结合我院(所)的实际,在事业框架内进行了一系列建立岗位责任制,编制科研管理条例,各种规章制度,制定内部定额、收费标准和奖金考核分配等办法初步尝试。1987年开始实行院(所)长负责制,承包合同制,自主经营责任制等,也开始进行合作经办企业的试点。1992年制定了《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加快改革方案》,提出三、五年内逐步由事业型转为经营型,实行企业管理,办成基本自主的科技实体的奋斗目标。随着1999年7月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18号文件,明确我所作为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所属242家科研单位之一,转制为科技企业,进入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不久撤销。2000年8月又划归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管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上级批准,于2004年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与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调整整合,建成北地大厦,地调中心迁入地研院内,合署办公,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体制整合后,相对人力更加增强,物力更加集中,财力更加雄厚,在前期快建兴起发展的基础上,各项工作又得到了快速有效的发展,取得了地质行业称赞的可喜成果,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局面。联系到恢复建所艰苦的进程,科研成果丰富的取得和兴旺业绩成效的发展,相对而言,这十多年来是发展最快、任务最重、投入最多、收效最好、影响最大的兴旺发达高峰期。少有沟通了解,仅从所见所闻和学会院士专家的评赞中给我的良好认象有:
(三)班子领导得力,管理有规有范
首先感觉到领导班子和谐共事,基层公司等单位经营有效,职能部门服务到位。最明显的是有色地质大厦使用后,不仅改善了科研办公条件,使工作有规有序发展。尤其是环境清洁美观,办事服务周到,住居保卫安全,维修随叫随到等,给人以心情愉快,活动方便,和谐共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金和博士后站的建立,为培养地质科技高级人才打下了基础,这一新举措值得鼓励发扬。挂靠在我院的多个学会组织,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不仅增大友好交往,广交朋友,提升研究院的影响力,而且在有色地质系统中合作共事起到了桥梁作用,值得赞扬。对于 《有色地勘》办刊成功及其所起的作用和收到的良好效果是功不可末,应继续办好。
(四)地质科研成果年年成效增收
中心(院)以立足国内,走向海外,依靠科技发展创业为指针,在矿产资源的找矿勘探、矿山开发、技术创新、地质服务等方面,承担了大量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来源的科研项目,投入了大量工作量和工程量,取得了一大批可喜的科研成果和可观的经济效果。据介绍,十年来,完成了属国家和省部级的重要科研项目50多项。先后26项获省部级科研进步奖,其中一等奖7项,5项新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500篇,成果优良率保持在95%左右的可喜成就。
使我难忘的是,2013年综合收入达15亿元,利润1.2亿元,2014年的目标为总收入16亿元,利润1.5亿元。可见,科研工作之突出和经济效益之显著,是科研与效果的双丰收。十多年来,国内所承担的地质科研项目有增无减,展布于新疆、内蒙古、河北、湖南等省区。尤以新疆相对较为集中,几乎东疆、南疆、北疆都有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的分布矿区,如哈密市卡拉塔格铜矿区,依靠科研找矿和矿区勘探突破达到大型规模,尚有发展无审计,并初建投产。红石铜矿的快速找矿勘探,不仅扩大了矿区储量,而且也创出短期自建矿山投产的先例,体现了坚持以地质找矿带动矿业开发走一条探采结合之路的有效性值得发扬。我对新疆全区曾带组作过较长时间的富铁矿等矿产的调查与规划,至今我认为找矿前景很大,有待开创性工作。
(五)海外找矿开发经营业绩显著
迅速扩展海外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得到有效发展是一个开创性的新举措。以铜金为主的多矿种地质找矿,已展布于美洲、非洲、澳洲以及东南亚等地区,与智利、墨西哥、加拿大、哈萨克斯坦、老挝、美国西海岸,以及非洲诸国等,拥有一批获独立或合作矿区的探矿权和采矿证。通过不同形式进行的地质找矿和勘探开发,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果效益。据介绍,早在2010年,承接刚果(金)卡莫亚铜钴矿区深部找矿项目,已经过多年勘探确定为一中小型矿床,后经中色地科公司承接该矿区,仅一期工程勘探结果,就使储量扩大铜金属3倍,钴2倍,成为一有经济价值的硫化物类型的大型矿床。2012年入股美国SW公司在美国西海岸的斑岩型铜矿勘探,发现了特厚矿体的特大型矿床等。特别是在经营矿产投资业绩上,虽始期较短,但收效甚大。对我认象最深的是,低股位入股加拿大加纳克资源公司后的股价增升上百倍,取得丰厚回报一例,2009年中色地科0.05加元价格收购4800万股成为第一大股东,通过对坦桑尼亚金矿勘查的重大突破,仅在一年三个月的时间内,公司股份一路上涨到6.05加元,增长百余倍,市值上升到10亿加元,这种低价购入,经成功勘查又高价变现荣为成功投资先例,实为史无前例的举措使人震惊和欣喜。
总之,在院(所)恢复后的35年期间之所以发展如此良好而富有成效,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上级领导的重视等优越条件,院(所)、中心艰辛工作之得力有效,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和突出成就确实来之不易,值得赞美祝贺。
三、办好科研院所的几点体会和期望
建院(所)六十年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遵照冶金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要,作了大量的地质科研工作,完成了各类科研项目任务,取得了大批不同性质的科研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总结六十年里程的成功与曲折,发展与衰弱,经验与教训,过去已有专著论述,也不是本文之所意。只是想在院工作几十年,结合经历创建和参加四个地质研究所的体验,略谈几点粗浅体会,供研究参考。实践证明,办好一个地质研究院(所)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条件。
(一)稳定的科研环境
自然,国家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重中之重。就建设一个科研单位小环境而言,也是事关重要。每一个变化都会对其发展产生大小不同程度的影响。以我院(所)为例,远的前述十次更名搬迁不说,就是在恢复后的35年间,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形势下,曾发生五次隶属关系的改变,前四年隶属冶金部的领导,1984 年又划归新成立的有色总公司领导,1998年撤销有色总公司,改建国家有色工业局,不久科技体制改革,从事业单位转为科技企业管理,1999年又进入中国铜铅锌集团公司,时间不长又撤销集团公司,后无上级主管单位明文规定空缺,直到2001年国家经贸委决定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领导。五次隶属关系的变动和短时归属不明,对地质研究院(所)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思想一时波动,归属难以预估,可见科研环境对建好一个研究院所起着多大的重要作用。
(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科研单位的科技人才是办好地质科研院所的首要条件、能否成功的关键,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尤以培养拥有高级人才至关重要。在前几节中之所以突出强调人才问题,就是从建院(所)后两个兴旺发达时期所显现人才与成果的因果关系,及其所发挥重要作用的经验。特别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来所的大批大学毕业生和少数研究生,他们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急需,地质工作极受重视,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讲话强调加强地质工作的重要和迫切性。大批青年受到鼓舞,激发了对地质工作的热爱,积极申请报考地质大专院校,以地质勘查工作为荣,立志毕业从事地质事业。我所最早时期分配来的几百名各类地质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响应党的号召,热爱地质专业,刻苦钻研学习,热情参加地质科研工作。同时我所又根据发展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和资金投入,选送各大学和有关单位深造学习,如为开展同位素地质研究,选派相关专业10余名大学生组集体,带着进口仪器去中科院地质研究所,在李璞院士的培育下几年后回所。为加强地质国外交流,分选一些新生学习英语、日语、德语等语种,创办了《国内外地质消息》,翻译大量信息服务于科研工作,并广受冶金地质系统欢迎等。一时所内外出现了使人感动的工作学习热潮,科研大楼深夜灯火通明,相互帮助有如亲人,体现出他们热爱地质事业,富有理想志向,勤奋钻研业务,不怕艰难困苦的优良精神和作用。有了这样一批优秀青年后续人才与老中青专家三结合,必然会快出人才、快出成果、快速发展的国内著名的北京地质研究所。至于恢复后的北京冶金地质研究所人才的配备和培养状况已有前述。
(三)应有和谐的领导集体
众所周知,领导班子是一个单位工作的核心,其人员组成与领导工作好坏密切相关。一般都是由主管领导部门选配干部任命组成,有的上级直接组成任命,有的征求基层组织群众意见,但是不论哪种形式,关键在于选拔干部的适合和集体领导的和谐。从我所恢复后领导班子组成变化中可以看出对其发展的重要性。1779年恢复后的前四年没有正式任命领导班子,只是口头临时提定几位负责人,直到1983年末,冶金部才正式下文任命了新组成的领导班子。不久,1984年划属新成立的有色总公司领导后,又重新下文任命了新一届领导班子,任期三年后,1987年6月有色总公司从西南和华北两个地质勘探公司调一副经理和一位处长,分任所长和副所长,组成第二届研究所领导班子,由于他们都是长期从事钻探管理工作,到所主要领导地质科研工作很不适应,职工也有所反映,时间不长,他们就主动请求有色总公司调回原单位,1988年4月离所。其他留下领导班子人员,指定代理所长,略作分工改动,直眰年末才正式任命陈振玠为所长接续工作。但是,这一领导班子的变化,不论对调离人员,还是留任人员都产生一些思想波动,使繁重的工作受到一定影响。三届换届稍有增减基本稳定。特别是四届组成大胆提拔两名博士后青年干部参加领导班子工作,广受职工的欢迎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赞同。我之所以简述这段史料,是从实例中可以看出一个班子由于组成人员不适给工作造成脱节,而另一个是起用高素质的青年干部给工作带来的活力,体现出科研院所选配领导班子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经验教训值得吸取。
(四)合理配备仪器设备
一个研究院所仪器设备配置的品种类别,大型小型,量多量少与其办院(所)方向任务和服务性质密切相关。就大型贵重仪器而言,具有综合性强和专属性质的研究院(所),其所配置的仪器设备大有不同区别。就我所发展的早期和晚期恢复两大阶段来看,早在60年代初中期的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办所方向是“以矿山为基础,地质应先行和保矿山、保建设”的冶金地质工作方针。确定我所研究方向是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地质物化探相结合,新区找矿与扩大矿山储量相结合的三个结合,服务于冶金地质队伍全局性的综合科学研究任务。随之建成一个地质勘探专业齐全配套和大型仪器设备比较先进的综合性质的地质研究所。这些仪器设备在地质各专业科研和服务于冶金地质全局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可喜的科研成果和众多生产数据。
恢复后的北京冶金地质研究所,由于隶属领导关系的变化,研究所的方向任务也随之改变,使大型仪器设备的购入和调出发生了很大变化。早期冶金部明确研究所的主要科研方向任务是,研究矿山生产开发过程中的地质变化规律,丰富成矿理论,发展找矿技术,找矿战略规划,指导科研业务,成为冶金地质研究中心。据比从国外购进一些大型先进仪器安装生产使用,为地质科研和野外找矿提供了大量测试实验数据,取得了重要而有效的工作成果。四年后,研究所划分由新成立的有以总公司领导,所名改为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方向任务也随之变更,明确其科研的方向是有色金属矿产地质找矿勘探全局性的科研、咨询机构。接着从美国引进一套大型计算机,建立多种全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信息数据库。同时,又遵照上级领导提示,成立了物化探、地质经济、数学地质、计算机四个中心和地质情报网,专设了咨询规划处等,分别承担有色地质系统专业性的业务指导交流和战略咨询工作。从而研究所成为承担有色总公司有色地质全局性、决策性的矿产地质勘探和矿业开发战略咨询任务。随之一批大型仪器设备被调出,最终形成了一个以矿产地质战略咨询为特色的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可见仪器设备的拥有与科研院(所)的办所方向任务之间的紧密关系。特别是对当今电子仪器设备发展进步更新之快,令人更加重视其实用效果,尤其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购入更应慎重对待,以免造成浪费。
2015年是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与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事企分开、分别管理新开始的一年,这是地质科研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对于两个单位来说,都会产生工作实力有所分散和重建组织有所不适的过程。但是,从过去改革创新的实践中所获得丰富经验和优势实力是今后继续发展工作的宝贵财富,必将促进各自更好更稳妥地高速发展。
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工作伊始所组成的精干多能的领导班子,给人以信心百倍的良好认识。我深信在其积极同心的亲切领导下,必将万众一心,扬长创新,充分利用和发挥我院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条件,创造性地解决地质找矿和矿业开发等难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国内国际矿产资源的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合理评估和规划我院今后发展的新模式,使其稳定健康发展,不断创新提高地质找矿的新水平,不断创出矿业开发的高效益,以其更好的成果、更多的效益、更大的业绩、更快的速度,继续发展我院的先进优势地位,为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预祝我院兴旺发展,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