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研究所

一、团队介绍

矿产资源研究所服务于北京院总体发展目标,支撑绿色评价中心建设与发展,以公益性综合地质调查及矿山企业资源环境需求为导向,查明工作区资源潜力和矿业开发对环境影响,集成一批以大比例尺成矿预测方法为核心的有针对性的调查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与产业合作。创新综合地质调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形成一支国内一流的工作团队,促进绿色矿业经济产业发展。

团队负责人:

所长:祝新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副所长:毛启贵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廖震高级工程师、黄行凯高级工程师

主要成员:邹滔、吕晓强、王晨昇、孙燕、吴丁丁、徐巧、程细音、刘孜、王恒、张雄、蒋斌斌、杨尚松、谭威、彭青松、邓海辉、管育春、李伟、崔乐乐、高梓博、杨星、葸玉泽、程志龙、张建斌等正式员工,以及20余名在读的硕、博士研究生。总人数50人左右。

 

团队负责人简介

  祝新友男,1965年生,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矿产资源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生学历,博士/博士后导师,中国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流体包裹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沉积专业委员会委员。198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同年7月进入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固体矿产地质勘查与研究工作,足迹遍布我国20多个省区,先后承担过20余项省、部级地质科研、调查类项目,矿种主要包括铅锌矿、锡钨多金属矿等。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大兴安岭中南段稀有金属矿产综合勘查示范”课题(编号:2017YFC0602403,经费700万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试点项目(编号:DD20160072,经费4208万元),以及中国铝业、云南铜业、中色集团等大型矿业公司市场项目。发表相关论文超过50篇(其中第一作者26篇),出版专著1本,获得国土资源部国土科技一等奖1项(排名第四)、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省部级)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二等奖5项(排名第一)。在岩浆热液型锡钨多金属矿、与盆地卤水作用有关的MVT型铅锌矿和砂岩型铜矿、喷流沉积型铅锌矿的成矿理论研究和成矿预测方面取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指导内蒙李清地银矿、青海锡铁山铅锌矿、赛什塘铜矿、迎庆沟铅锌矿、新疆塔木-卡兰古铅锌矿、乌拉根铅锌矿、萨热克铜矿、湖南瑶岗仙钨矿、黄沙坪钨铅锌矿、江西嶂斗钨矿、河北茶棚银矿、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等矿床取得找矿突破。


  毛启贵,男,1980年生,矿产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科技处副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曾任/现任中国地质学会区域地质及成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4年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在职博士后出站。2008年进入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工作,一直致力于造山带与成矿作用和成矿预测研究,矿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等科研-勘查工作,先后参与或主持完成了国家、省部级等科研、调查评价和勘查项目20余项。目前正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卡拉塔格矿集区VMS 型成矿系统三维地质结构与矿体定位”专题(编号:2017YFC0601201,经费497万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试点项目(编号:DD20160071,经费4492万元)。曾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找矿成果奖二等奖1项,新疆358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称号、“国资委直属机关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和第八届“黄汲清青年科学技术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新疆358项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以及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创新团队奖”和优秀员工等。研究成果在GSA Bulletin、Lithos和岩石学报等杂志公开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


  廖震男,1982年生,高级工程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地球化学硕士学位。作为骨干成员曾先后参与多项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方面的国家“973”项目、危机矿山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行业基金项目、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专项项目等,作为负责人主持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调查项目以及矿山普查、详查类项目。实地考察、调研过国内外大中型矿床50多个。熟悉矿床地质方面的科研方法并能有效运用其指导矿山生产及找矿实践,熟练掌握国内外相关勘查规范,具备较强的综合研究能力、找矿预测能力和技术经济评价能力。曾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次、二等奖三次和北京企业评价协会科技创新奖优秀奖一次,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1部。


  黄行凯男,1985年生,高级工程师,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委员。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学、岩石学及矿床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进入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工作。作为项目骨干成员先后参与多项国家“973”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调查评价项目。2013年起,先后主持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子项目2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专题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专题1项、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地质调查二级项目1项,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计划“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试点项目第二负责人。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1篇,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二、成果简介

近5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地”专项4项、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2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地调局矿产调查评价类子项8项、新疆自治区勘查基金项目3项以及国内大型矿山企业市场项目5项。

在岩浆热液型钨锡多金属矿、与盆地卤水作用有关的MVT型铅锌矿和砂岩型铜矿、喷流沉积型铅锌矿、VMS型铜多金属矿、岩浆硫化物型铜镍矿等成矿理论、成矿预测及找矿突破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

(一)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

1.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试点项目(编号:DD20160072,经费4208万元)

以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找矿突破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岩浆热液型锡铅锌银多金属矿为主攻目标,扭转了区域找矿方向,厘定了区域燕山晚期花岗岩演化与锡多金属矿成矿作用机制,揭示了赤峰有色金属基地锡铅锌银多金属矿找矿潜力巨大,有望成为我国重要的锡矿、银矿资源接替基地;发现一批重要的找矿线索,创新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初步估算锡资源量超过500万吨、银超过10万吨;建立了基于小流域的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和环境本底调查技术方法,明确提出现代化矿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是有限、可控的;以资源潜力和环境影响评价为成果为基础,提出资源基地矿业勘查布局优化对策建议;建立了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方法技术,创建了一支综合地质调查人才团队。

2. 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编号:DD20160071,经费4492万元)

以东天山资源开发综合效益最大化为原则,对资源集中区同步开展地质潜力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地质调查,为绿色矿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支撑。参加编写了“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支撑和服务于全国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提升地质调查工作服务资源安全、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调查成果获得了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认可,获得新疆地勘基金立项3项,企业绿色矿山建设立项2项。

(二)东天山其他项目成果(加项目编号+经费?)

聚焦中亚造山带古生代大规模成矿的热点问题,以卡拉塔格矿集区精细研究为探针,在含矿建造、岛弧基底性质、成矿元素富集机理、弧-盆转换机制及其对成矿的制约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认识和找矿成果:

(1)重建了大南湖岛弧带古生代火山-沉积层序,揭示了大南湖岛弧带盆弧转化规律,系统揭示了东天山古弧盆体系古生代成矿作用特征,建立了成矿模式,深化了对古弧盆构造-成矿演化的认知。

(2)提出了卡拉塔格矿集区早古生代火山岩建造为一套富钠海相火山岩建造,具有寻找VMS型矿床的地质条件认识的基础上,发现并厘定了北疆地区首个早古生代大型VMS型矿床(控制Cu26.6万吨,Zn27.4万吨,伴生Au和Ag),成为天山成矿带新的找矿方向,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比例尺成矿预测,支撑了矿山企业在已知矿床深边部的找矿突破,获中国有色金属找矿成果奖二等奖1项。

 

(3)发现并厘定了中泥盆世具大型找矿潜力的玉带斑岩铜(金)矿床(预测Cu74万吨),是继土屋斑岩铜矿发现之后新的找矿突破,拓展了东天山斑岩铜矿找矿空间,圈定和提交了找矿靶区10余处。研究成果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新疆305项目办、新疆勘查基金和矿山企业滚动项目资助10余项,包括卡拉塔格矿集区被列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

(4)在东天山首次发现镁铁质杂岩体铜镍矿床,将找矿空间拓展到大南湖火山弧内,引领了东天山铜镍成矿理论研究和找,并提出早二叠世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是区内大规模火山岩浆活动的通道相,具有寻找“岩浆通道型”铜镍硫化物矿的条件。通过地质调查新发现了杂岩体40余处,圈定铜镍矿化杂岩体8处,其中月牙湾在新疆地勘基金资助下取得了找矿突破,具有中大型铜镍矿的找矿潜力。

(5)总结了矿床的成矿地质体、成矿系统与分带特征、成矿构造与结构面等找矿标志,建立了东天山戈壁荒漠地区VMS型铜多金属矿、斑岩铜(钼)矿和岩浆铜镍矿有效的探矿方法技术组合,成果为被地勘单位和企业广泛使用,效益显著。研究成果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级1项。

(三)与盆地卤水作用有关的铅锌矿

(四)砂岩型铜矿

(五)岩浆热液型钨锡多金属矿

 

 


2018年12月29日 11:29
浏览量:0